四聖諦:又名四真諦、四諦法。是四種至高無上的真理。

佛陀成道後在「鹿野宛」說四諦法,渡五比丘,前後三次稱三轉法輪:示轉、勸轉、證轉。

一、苦諦:無常是苦、世間無常,故是苦,苦是果。苦是第一個真理。

(一)三界苦。
欲界有苦苦、壞苦及行苦。色界有壞苦及行苦。無色界只有行苦。

所謂「苦苦」是苦上加苦之義,例如生為牛已很辛苦,但還要載物受鞭打,故是苦上加苦。又如生為人,受不堅固身,常生病已很苦,還要受天災人禍之苦,故亦是苦苦。欲界諸天與色界有壞苦,欲界諸天因福報具足之故,由心想即可得衣食,色界則以禪悅為食,但當福報享盡則受身壞之苦(即天人五衰)。

無色界有行苦,即變異微細之苦,無色界眾生壽八萬四千劫,但定力退失之時即難免輪迴之苦。又欲界諸天與色界天人皆有勝妙光明之身,天衣美食玉宇宮殿,享無盡之樂,無色界天人沒有色質之累,有空定之樂,就是世間之人,亦有享富貴榮華或情欲之樂,但就佛教看法,這些樂皆是有漏(有煩惱之義),一旦失去即受壞苦,在小乘佛教看來,小樂亦苦,故苦諦亦含有漏之樂,佛教沒有「樂諦」。

(二)惡道苦。
四惡道指地獄、餓鬼、畜牲與阿修羅。地獄眾生有刀山箭樹穿身,銅汁火鑊燒身及大山壓身等各種極大的苦。餓鬼道眾生有針咽鼓腹,吃不到東西之苦,又有血膿污臭各種身苦。畜牲道眾生有互相吞食、驚恐害怕之苦,又有被宰殺、鞭打之苦。阿修羅道眾生,雖有神通及寶殿可住,但吃不到美食,又有互相爭鬥殘殺之苦。

(三)八難苦:地獄、餓鬼、畜牲、六根不全、無善根可種(如北俱蘆洲人)、無佛法可聞(生長壽天者)、世智辯聰正法難入、生不逢佛。遇此八難,不易學佛解脫生死。故亦苦。

(四)八苦: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愛別離、怨憎會苦、五陰熾盛、求不得。「怨憎」會苦,是冤家相逢之苦,五陰熾盛是身心煩惱如火燃,故苦,如男女慾望,想念親人之苦。
(1)自身苦:疾病、殘缺。
(2)內心苦:嫉妒、害怕等。
(3)環境苦:地震、風災、水災等。
(4)人事苦:盜匪、仇殺、戰爭、牢獄等。
(5)死後墜惡道苦。

(五)二十五苦(又稱二十五有):有生即有苦,生於以下之處皆有苦:四洲、四惡趣、六欲天、梵天、四禪天、四空天、無想天、那含(即三果羅漢以下)。

(六)八萬四千苦: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,即無邊煩惱之苦。

(七)三塗苦:即地獄、餓鬼、畜牲之苦,地獄有箭樹殺身之苦,餓鬼有飢火燒身吃不得之苦,畜牲有被宰殺出血之苦。
佛教之人天教可暫得樂,稱小苦教。

二、集諦:集苦因成苦果的真理。苦因即各種煩惱,眾生煩惱無量,三界煩惱統稱為「見思惑」。其「本質」有十種,稱為「十使」。

(一)見思惑又稱為「枝末無明」或「一念無明」,是第六識的障礙,使眾生產生「我執」。
(1)見惑:前五根與五塵相觸時,第六意識心妄以塵境為實有。由此起貪愛,而分別計度各種道理稱為見惑。此惑到「見道位」(即初果須陀洹)時剎那見真諦理頓斷此惑。
(2)思惑:又稱修惑,由無始以來在第八識之貪愛業種流入第六識以致產生妄想,對六塵貪愛迷思不覺,此惑與身俱生,乃過去生習氣所致。此惑在修道過程中逐漸斷除。

(二)十使。
三界眾生之煩惱無量,集這些煩惱就是苦之因,煩惱不外於見思二惑,但詳細分析煩惱的本質,可知其本質不外十種稱為「十使」,「使」是驅使眾生造業受苦之義。十使分為兩類,一類有五種叫「五利使」,又名五見。「利」之涵義是此五種有智慧之性質可在道理講求之義,在修道時易斷除,故又稱為「易使」。而「五鈍使」是五種較難斷除的「使」,這五種「使」眾生不教自會,無理性可言,很難斷,故又稱為「難使」。
(1)五利使。
身見:即我見,不知身心與四大皆緣生而妄執有我身、我心等相。
邊見:即執斷與常二邊之妄見,執死後如燈滅為斷見,執死後有恆常不死之靈魂為常見,此外,執有無、同異等各種妄見者亦屬邊見。不知邊見乃互相對照妄想所生。
邪見:不正之見解,如不信三寶,認為沒有因果,其他如各種迷信的見解都是邪見。
見取見:以邪見妄取涅槃之義。例如因為不明而沒有智慧,對某些境界以為是涅槃,其實不是,這種錯誤之見叫見取見。又如對一些「劣事」卻以為是「上勝」之事,這種以劣為勝之妄見亦可稱為見取見。又例如有些外道以升天為涅槃。這也是見取見之一種。
戒取見:以邪戒妄取涅槃之義。例如外道以為持牛戒、狗戒等就可以證得涅槃,這種錯誤的見解即一種戒取見。

(2)五鈍使。
貪:五根貪著五塵不捨以為樂,或想永久保有樂境。
瞋:遇到不順我之境界或有他人奪我之快樂則生怒氣。
痴:不明無知,如對事理不能明察,只看表相不知底細,不知因緣果報之理,不明邪正等皆是愚痴。
慢:對他人驕傲,自己以為了不起而起傲慢心,恃己凌人,不肯道歉,不親善知識,自以為是等皆是慢。
疑:疑惑與猶豫不決,對正法或善知識疑而不信,缺乏信心,對事亦猶豫不決,以至不敢精進向前。
(註:見惑含五利使與五鈍使,思惑只有五鈍使。)

(三)八十八品見惑與八十一品思惑。
(1)見惑八十八品:
欲界:苦諦十使;集七使;滅七使(除身、邊、戒取三見);道八使(除身邊二見)共有三十二使。
色界(無瞋):苦九、集六、滅六、道七(同欲界、但無嗔故少一)共有二十八使。
無色界:同色界共有二十八使。
合計三界見惑為28+28+32=88使。

(2)思惑八十一品:
欲界以貪瞋痴慢四使合為一品,色界、無色界以貪痴慢三使合為一品。由染著深淺不同而分為上上、上中、上下;中上、中中、中下及下上、下中、下下九品。
1、欲界:五趣(天、人、畜、鬼、地獄)有九品。(把欲界當成五趣雜居地,為三界「九地」之「一地」)。
2、色界:共有「四地」(即四重禪天),每地九品共36品。
3、無色界:共有「四地」(即四空天)每地九品共36品。
合計三界思惑共36+36+9=81品。

(四)
(1)欲界苦諦十使之意義:欲界之苦果其數無量,但歸其本質即十使。
(2)欲界集諦七使之意義: 造成欲界苦果之業因亦無數,但歸其本質只有七種,即此七使。
(3)欲界道諦八使之意義:在欲界修道法以求脫離欲界之輪迴,其法門甚多,但不外修習斷此八使之法。
(4)欲界滅諦七使之意義:在欲界修道斷集以滅欲界之苦果,其所滅苦果(也就是證道之義)不外此七使。其他各界各使之意義與欲界相同。

三、滅諦:斷集滅苦則得涅槃果。
(一)聲聞之果位:分為四果,即一般所稱四果羅漢之義。
(1)須陀洹:又稱為預流果,修行到初生無漏智,能背塵逆流之義。其已斷見惑88使,稱為見道位,已對佛信心不退轉。
(2)斯陀含:又稱一往來。斷欲界六品思惑及88品見惑。其必須天上人間一往返才能證阿羅漢。
(3)阿那含:又稱不來果,斷欲界九品思惑。阿那含可由初果、二果而來,亦可修行直證到此果,若由二果來,在人間壽終後即生色界四禪之五不還天,在此處修滅受想定斷一切集而證得四果故名不來,即不再到人間之義。
(4)阿羅漢:斷盡見思二惑,不再輪迴。阿羅漢又稱「無生」、「殺賊」(斷煩惱之義),可受人天與阿修羅之供養。其具四德:梵行已立,諸事已辦,惑業已盡,不受後有。梵行已立指修道清淨無缺。諸事已辦指昔日解脫之願已達成。不受後有是不再受種種身形。

(二)聲聞之神通:阿羅漢有三明六通。
六通即天眼、天耳、他心、宿命、神足與漏盡六種神通。天眼通是眼根與眼識之成就。
(1)天眼通:乃色蘊消滅後(不著色塵為實有)之成就,眾生眼根結構不同有不同之眼力,如犬能夜視,鬼有眼通,外道亦有眼通,天主教清修之士亦有見到上帝天使等,也有用水晶球集中精神後可見百里外之事,但這些皆不能稱為「天眼」,只是集中精神的結果。天眼能觀上下十方了無障礙。阿羅漢的天眼在三界中勝一切眼,故稱「無漏天眼」。
(2)天耳通:不著聲塵則有天耳通,是受蘊滅之成就。
(3)他心通:想蘊滅之成就,可知他人之心想。
(4)宿命通:識蘊滅之成就,能知自己或他人過去一生或多生之事。
(5)神足通:色行二蘊滅之成就,能變化種種身形,可穿壁來去自如。
(6)漏盡通:達諸法之源頭,知諸法心造之成就,須破無始無明入法身才有此神通,阿羅漢以定慧之力得暫破此無明入法身,故有此神通。外道、凡夫與天人可有五通但沒有漏盡通。

三明:即天眼明、宿命明、漏盡明。明是明白之義,如天眼明是天眼通加上第六識之成就,故能明白所見之現象,知其來龍去脈。
(1)天眼明:對天眼所見之現象,能知其道理,知來龍去脈與過去、未來。
(2)宿命明:知眾生(包括自己)之過去,並明白其道理。
(3)漏盡明:除了知諸法心造之外,也知如何造。
修神通之方法,主要是消除五蘊身之業障及清淨肉身各種業障,後者是使肉身與精神身「結合」較佳。神通之能否修成,除消業障之方法是否得宜外,肉身(器官)之條件亦有關係,有些人雖五蘊身業障不重,但很「鈍」,就是「根不好」,也就是肉身與精神身結合不良,這種人只要肉身死後即有修神通之能力。

(三)部派佛教之涅槃果稱七不還果,即
(1)生色界中有位而般涅槃稱中般。
(2)生色界不久入涅槃稱生般。
(3)生色界長久修行後入涅槃稱行般。
(4)生色界不修行自然涅槃稱無行般。
(5)由色界生無色界入涅槃稱上流般。
(6)由欲界直上無色界入涅槃稱無色般。
(7)在欲界現身即涅槃稱現般。
小乘有以上七種到達涅槃的方式

四、道諦:要斷煩惱證寂滅就必須修道(即修行)這是真理。此處道指道因而不是道果。修習的條目有37品,稱為三十七道品,可視修習者的根性,修習項目可多可少,可按順序不按順序,效果有快有慢,有的即聞即證,例如釋尊初為憍陳等五比丘說法,五人聞四諦法即證阿羅漢。道諦之實踐是四聖諦中之最重要者,不修道則一切說法皆無意義,亦沒有阿羅漢果可證。

在阿含經中,釋尊只說八正道,而部派佛教時將其展開成37個可實踐修習的項目稱37道品,又稱37助道品、37支或37菩提分法。
(一)八正道:八正道是正語、正命、正業(此三者是戒)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(此三者是定)正見與正思惟(此二者是慧)。以下簡述其內容:
(1)正見:即正確的見解,在此表示合於三法印、四聖諦之見解,如信奉三寶、不背因果等,反之則為邪見。
(2)正語:清淨之語,即不妄語;不兩舌、不惡口與不綺語,而要說實語、愛語、柔軟語與正語。
(3)正思惟:思考事情要以正觀念,不可用邪思邪念,潛意識障礙較多的人,對一件事情常會起不正當或不好的想法,這就不是正思惟。
(4)正業:此業指身業,即身體的作為。一切作為要守法紀、守道德,要不離正道。要離殺盜婬三惡業。
(5)正命:要有正當職業以養命,出家人以乞食為正命。釋尊有五邪命(即不正當職業)之說:詐現奇特、自說功德、占相吉凶、高聲現威與稱說所得供養。今日之江湖術士,看相算命、地理風水、乩童神棍等以詐術騙取財色者皆是邪命之屬。
(6)正精進:正當的努力以求進步,即依正見、正思惟、正語、正命、正業以修行或做事,修行要努力、做事要勤奮,則在人間或修道上才會有成就。
(7)正念:念頭要清淨正確,隨時要提醒自己,面對境界時要起正念,不要陷入不如法之境界中,不要因不小心而陷入重大錯誤。
(8)正定:修行或做事皆要集中精神,要心平氣和冷靜不燥。也要修習佛陀教導之正確禪觀法以得正定發生正智慧。
此為37道品之簡化,為釋尊所說者。

(二)三十七道品:即37項修行的項目,其內容概述於下:
(1)四念處:
即身念處觀、受念處觀、心念處觀與法念處觀。
(2)四正勤:
即已生惡令斷、未生惡令不起、未生善令它生,已生善令增長。
(3)四神足(四如意足、四神通)
修四種神通妙用:欲神足、念神足、精進神足、慧神足。
(4)五根:信、精進、念、定、慧。
五根為五種心之根源(或根基),要深切了解此五種心的根源才得以成就此五種心,故必須修五根。
(5)五力:對五根有深切了解則會生五種力,即信力、精進力、念力、定力與慧力。
(6)七覺支:即念、擇法、精進、喜、輕安、定、捨七種心。
在修行中要仔細察覺上述七種心之生滅,以選擇對的,去除不對的,稱為七覺支。
(7)八正道:見(一)。

 

藥師山 紫虛居士
http://city.udn.com/50655/3256545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