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.「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」:
智與得是菩薩的執著,智是了悟五蘊歸空的智,這是能得之義。「得」是所得,即得到五蘊歸空的理。此句是說在「空」之中沒有「智」與「得」存在,因為「空」非意識心所屬,沒有能得與所得。修行者若心存有涅槃可得則不能入空。

16.菩提薩埵:菩提譯為「覺」,薩埵譯為「有情」,「覺」是自覺與覺他之義,自覺是上求佛道以圓悟佛果,覺他是下化眾生,使眾生亦得正覺之義,「有情」指眾生,未成妙覺果位以前之菩薩亦為有情,「菩提薩埵」即菩薩之義。也就是在做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工作者。

17.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:因圓悟中觀之境了中觀之理,因此,了知諸法緣起性空,也如實悟知生死輪迴是如夢幻不實,故心中不再有牽掛,也不再有生死的害怕恐怖。

18.遠離顛倒夢想:
把無常的現象當成實有叫「顛倒」,把夢幻不實的諸法當成實有叫「夢想入「空」則知諸法是無常體空。入中觀則知諸法體空相如幻,依此般若波羅密多修行則可悟空亦入中觀境界,故可遠離顛倒夢想。

19.究竟涅槃:是「遠離究竟涅槃」之義。

二乘行人(即聲聞與緣覺的修行者)以為修行的最終目標是涅槃,以為真有此涅槃可得,大乘菩薩沒有此種想法(遠離之義)叫「遠離究竟涅槃」。小乘把涅槃當成修證之目標,涅槃是斷絕一切意願,進入寂滅之義。小乘修行者到了四果羅漢就證到涅槃,這是暫破塵沙無明,依靠定力安住於「空」之中,大乘菩薩所證的佛果是大涅槃,又叫圓寂,是圓滿寂滅之義,是福慧皆已圓滿俱足,因此,不住空不住有,亦不離空有,了脫生死與普渡眾生二者皆已圓滿沒有障礙,故稱「圓寂」。

20.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:三世是過去、現在與未來,是指時間的連續,三世諸佛是指過去己修成的很多佛、現在正在各個世界渡生的佛以及未來將要修成的很多佛。
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是梵語,譯為無上正等正覺。正覺是真正的覺,覺有三種意義:其一是「自覺」,即悟本心,到佛才永破一切無明證入法身,達體相不二,此才是「無上正等」,而菩薩未到此。

其二是「覺他」,即發大慈悲心渡生之行,到佛才知渡生而無眾生可渡,菩薩對此尚未完全明白,故佛才能稱無上正等。其三是「覺性圓滿」,即福慧兩足之義菩薩未經歷三大阿僧祗劫渡生之行,福尚不足,故唯佛才得稱為「無上正等」。這整句話的意思是說所有過去、現在及未來的諸佛都依此經修習中觀,悟得實相之理,證得中觀般若智,故才得成就無上正等正覺。

21.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:咒是總持、關鍵或樞杻之義,修般若波羅密多能使眾生直破無明悟空了脫生死,具有如此之無上威神力,故說它是大神咒(具有大威神力的關鍵之義)。它可以使眾生渡脫一切煩惱與厄運,得到無量光明,故說它是大光明的咒語。又由於它可使眾生圓悟中觀實相之理,證中觀般若智,此為一切法之最上勝者,故說它是無上咒(沒有比它更上勝的咒),又修此法可使眾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,故說它是無等等咒(即沒有任何咒可與它相等之義)。

22.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:此咒具有大威神力,主要功能是可使眾生快速悟到諸法體空,能不著諸法,對太執著世間諸相不捨之眾生,可以此咒渡之。又此咒可使眾生了達中觀之智,故對執偏空不捨之眾生,亦可以此咒渡之。此咒之意義與心經之內容相同,此咒即代表此心經之一切意義,故稱其為總持。咒語最好不要翻譯。它是修持用的,不是去了解用的。

藥師山  紫虛居士
http://city.udn.com/50655/3256545


即說咒曰:揭諦揭諦,波羅揭諦,波羅僧揭諦,菩提薩婆訶

 

〈心經〉最後的一句「般若波羅蜜多咒」。中文寫成「揭諦揭諦,波羅揭諦,波羅僧揭諦,菩提薩婆訶」。它實際上是梵文的音譯,它的梵文是: Gate gate, paragate, parasamgate, bodhi svaha.

Gate gate (揭諦揭諦)意思是「去吧去吧」; paragate (波羅揭諦)意思是「去對岸吧」; parasamgate (波羅僧揭諦)意思是「一起去對岸吧」;bodhi (菩提)是「覺悟」的意思; Svaha (薩婆訶)則是句末的歡呼語,意思大約是「好極了!」。

所以整句的意思翻譯出來就是: 去吧去吧!到對岸去吧,一起到對岸去吧!覺悟啦,好極了! 佛經中的「咒」,在梵文裡面其實都是有意義的文句,基本上就像是一句或一篇口號。但是翻譯成中文的時候,常常直接音譯,變成了無意義的神秘語言。唸這種神秘語言是否真的就能跟佛菩薩「感應道交」呢?大概只有誠心去唸的人才知道了。

http://sutra2009.blogspot.com/2009/06/blog-post_628.html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